“一带一路”倡议实行以来,如何成为“国际化人才”以及学习“战略语言”已经成了当今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需求也在各地市场上日益走俏。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新时期重大的战略布局,需要国家外语能力铺轨架桥,外语能力是国家参与全球事务的战略资源。在姜锋看来,过去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传统上多注重英语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通用大语种,对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语言学习有“赤字”,具体来说,对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和地区如拉美,而“语言赤字”会直接导致“知识赤字”,从而丢失拉美这样的“大金库”。
“ 现在,我们要去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情、社情、民情,实现心灵沟通,核心和首要问题就是语言。”
姜锋告诉青年报记者,上外在教育综合改革和学校发展规划中已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涉语言定义为“战略语言”,将逐步完善相关非通用语种专业和课程的布局。
姜锋说,如今,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上外提出要从“会语言”到“通国家”并“精领域”,造就能参与全球事务的通才和通晓国别区域与领域的专才,同时,要树立全球意识,进一步丰富全球化内涵,拓展中国学生国际视野与培养国际学生中国视角同步推进,外国语言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并重。
2017年,上外校长曹德明介绍,上外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多语种+”战略,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这是为瞄准国家和区域战略急需而提出的。“‘多语种’指的是至少精通两门以上第二语言,并且具有出众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指的是‘互通互联’,即以基于多语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前提,打破专业、学科壁垒,以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自觉,以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促进国别、区域研究意识,并始终以问题研究导向提升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精。”
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多语种+”国际人才?
“多语种+”国际人才需要对英语以外的一门以上外语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对其它国家文化发展有浓厚的兴趣。敢于接触不同的人文环境,有出国求学意愿。
“多语种+”人才并不是以高分数作为敲门砖的,相反,许多欧洲名校的入学标准并非局限于你拥有能进国内911,285的高分,而是你有丰富的兴趣爱好,表现出良好的求知欲,并且学校非常看重学生学习非英语的第二外语、第三外语所做出的努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学习西班牙语,因为它是英语之外使用最广的语言,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最实用大语种。同时,西班牙更提供多样性的模式接受不同学历的中国学生在当地升学。例如西班牙大学接受中国高考成绩达到当地总分的45%以上的高中毕业生申请西班牙全球500强大学。
以全国卷750分满分为例,最低分要达到337.5分才会被认为通过了考试,具备申请西班牙大学的资格。学生在入读西班牙名校本科前可参加西班牙预科培训,为成为“多语种+”人才做铺垫。
而中国大学在读生也可免试直接申请西班牙的硕士,选择更多元化的专业,为就业打造更好的竞争力。